中国文明网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我们的节日  
武威人的端午情结
来源: 凉州文化研究院      日期: 2020-06-25      作者: 李元辉      点击数: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也称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有很多,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一般把端午节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影响最广最深。

武威人民在历史上又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据有关史料记载及民间口口相传,大致有以下几种习俗。

门前插沙枣花、杨柳枝

凉州民歌《王哥放羊》中关于端午节的唱词有好几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五月里来五端阳,沙枣杨柳插门前。八仙桌子炕沿上放,我和王哥闹端阳……”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前插沙枣花、杨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沙枣花在民间流传中有辟邪、防蚊虫之用,加上香味扑鼻,因此备受武威人民喜爱。柳叶有清热解毒消炎的功效。因此在武威,每当端午时节,人们会在门前插上一把沙枣花、杨柳枝。小孩们往往到野外攀树折枝,用柳枝编制成柳帽,戴在头上,以预防暑气。民勤风俗说戴柳帽可以亮睛。

身上系五彩丝绳

端午时节,武威人讲究“送五毒”。所谓“五毒”就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古时,五月称为“恶月”“传月”,常常瘟疫滋生。那一天,大人给小孩手腕、脚踝、脖子上系上赤、青、白、黑、黄五彩丝线搓成的丝线,俗称“花绳子”,以避邪除疾。民勤俗称“带五彩绳”,名曰“五彩续命”。有的小孩还要身佩香草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了。也有的在端午日用水煎了艾叶擦洗全身,据说洗后不会招虫叮咬。

穿新衣戴香包

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尤其是青年男女,穿上时兴的夏装,向人们尽情展示魅力。旧时,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穗状装饰物),赠送亲友。荷包也叫香包或香袋,是用中药艾草、雄黄等研成细末,装入香包中,利用中药的芬芳气味来达到驱除病菌的作用。香包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上面有绣出来的花鸟虫鱼等图案。据说,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发辫上,吸引别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据史料记载,古时,凉州妇女还有一种在端午节鬓花(鬓边插戴花朵)的习俗,约在清末逐渐废弃了。

吃卷糕

端午节那一天,凉州家家户户吃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油饼子卷糕是凉州地方特色美食,也是最诱人的风味小吃,油而不腻,香甜可口。油饼子的主要原料是面粉,把面粉做成面饼,然后将其放入油锅里炸至金黄色;糕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红枣、葡萄干、花生仁、糖等几种。古浪称之为“糯米卷糕”,除了卷糕,古浪还有吃韭菜角子的习惯。民勤也吃卷糕,民勤民歌《五哥放羊》就有这样几句唱词:“五月里来五端阳,糯米粽子包冰糖。冰糖砂糖红黑糖,不知道五哥尝不尝。”此外,民勤还有蒸扇子(面制、扇形)的习俗。

喝雄黄酒

凉州民间在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如凉州民歌《王哥放羊》中有一个唱词版本中就提到了雄黄酒:“五月里来五端阳,杨柳插在大门上。雄黄药酒高升上,我和王哥喝一场。”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老人们一般喜欢在这天饮雄黄酒,并在纸上涂上五种毒虫的形状,喷洒上雄黄酒,面对太阳烧掉,也叫“送五毒”。

登高游玩

端午节那天下午,凉州城乡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公园、寺庙,人们把这叫“游百病”。旧时人们主要游海子(大云寺附近因地势低洼形成的湖,俗称“海子”),现在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等。凉州人在五月端午有登台击钟的习俗。武威籍人段永恩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举,那年端阳节就与友人同登大云寺古钟楼,感悟抒怀,并写下了《辛丑端阳偕友人登大云寺钟楼》一诗:“百尺危楼巨刹东,高歌倚剑啸长空。三峰塔势耸天表,午夜钟声出梵宫。雪积山南终古白,沙流漠北夕阳红。与君把酒酬佳节,到此谁为一世雄。”在武威人民的心目中,大云钟已为神物,在端午佳节登上钟楼,敲击大钟,钟声轰鸣,响彻云霄,以此来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平安健康。端午那天,民勤也有登高望远的习俗。天祝华锐草原的桑吉曼拉节与端午节是同一天,人们穿上盛装,结伴出门游山采药。

端午节,带给我们这么多传承至今、挥之不去的记忆,在这里面,既有悠久的传统,也有深深的祝福,更有浓浓的乡愁。最美端午节,最醇家乡味!


文明武威
公众号
文明武威
抖音号
文明武威
头条号
文明武威
微博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主办:武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序号:陇ICP备18000922号-1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