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青少年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优秀戏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6月20日上午,武威新城区第一小学开展了“戏曲进校园”主题活动。
活动伊始,剧团老师对凉州半台戏的历史、特点及今天表演的剧目进行了简单介绍。随着铿锵有力的音乐声,半台戏《张良卖布》拉开帷幕。
活动现场,演员们高超深厚的舞台功底,优雅婉转的唱腔,传神精准的身段,美轮美奂的造型,无不展现出深厚的艺术修为。演员们的表情、唱腔或诙谐幽默,或威武志气,或乖巧温柔,不时赢得师生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认识到“一人赌博,全家遭殃”的危害,而且对家乡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家乡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树立文化自信。武威新城区第一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度重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本次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仅让师生们在潜移默化中亲身感受到戏曲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也具有积极意义。
半台戏介绍
在武威地区民间流传着一个戏曲品种,针对“大戏”秦腔而言,它只是一种民间小曲戏,人们称之为“半台戏”。广义的讲,它包括了古浪县的老调、民勤县的镇番小曲和武威市的半台戏;狭义的讲,流行于武威城乡的眉户,才真正是凉州人所谓的半台戏。
作为一个剧种,半台戏的特征是十分鲜明的。首先,微型的演出阵营。半台戏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意指演职人员只需七至九人。其次,短小的剧目安排。半台戏多是生动风趣的地方戏和精练感人的折子戏,角色行当多的大本戏不多演。再次,随意的场地要求。院落、庙台皆能开锣;堂屋、廊下均可演出。一句话,场地随处可是。还有,轻便的行头服装。半台戏的行头不但简单,且以软当先,便于打成随手携带的包袱。最后,灵活的队伍聚散。半台戏多系农村民间艺人,农忙务农,农闲唱戏。聚之方便,散之容易。
半台戏从兴起到蜇伏,经历了近百年时光,它的升沉兴衰既是生活的呼唤,也是社会的选择。它几经风雨、历尽沧桑,因而也给予了人们丰富的启示。它是一份颇有分量的遗产,自然也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有学习、研究、继承、扬弃的必要,进而把它作为养料,让它在培育社会主义文艺之花中作出应有的贡献。